第441章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烦恼_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1章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烦恼

第(1/3)页

如果真的能解决可控核聚变的问题,一栋研究所还真不算什么,甚至是更夸张一点地待遇都是可以考虑的。

        毕竟华国是一个善于变通的国家,而国际尖端人才的引进永远是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

        且不去管国内学术界的反应。

        随着距离十月越来越近,因为陆舟这个名字而头疼的不只是物理学界,远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同样也在为这个名字而头疼着。

        瑞典皇家科学院,位于研究院大楼环境清幽的一角。

        刚刚结束一场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内部会议的奥洛夫·拉姆斯特伦,正坐在办公桌前,看着手中的论文。

        “物理?你涉猎的范围可真广泛。”看了眼同僚手中的论文,同样刚刚参加了会议的彼得·布热津斯基教授眉毛抬了抬,饶有兴趣道。

        “我并没有在研究物理,只是这篇论文最近好像在物理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听到好几个教授都在讨论,于是就找认识的熟人帮忙弄了一份过来瞧瞧。”

        对于论文中罗列的数学公式,奥洛夫肯定是看不懂的,毕竟专业不对口。

        但这并不妨碍他结合手边的《物理学评论快报》,参考专业人士的点评,理解这篇论文究竟出色在哪里,或者说究竟解决了哪个困扰物理学界多年的问题。

        彼得盯着论文看了一会儿,用不确定的声音问:“陆舟?”

        “没错,就是这个让人头疼的家伙,”停顿了片刻,奥洛夫用开玩笑的语气继续说道,“说不准明年我们还能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上看到他。”

        奥洛夫·拉姆斯特伦(olof·ramstrom),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机化学教授以及皇家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18年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委员之一。

        而站在他旁边的彼得·布热津斯基(peter·brzezinski),是来自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生物化学领域大牛,同时也是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以及这届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委员。

        这一个月里,陆舟这个名字,几乎承包了诺贝尔委员会一半以上的争议,以至于他们开了好几次会,都没有在关于这个名字的议题上达成共识。

        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些争论的焦点倒不是围绕着参与评选的成果本身,毕竟无论是锂硫电池的“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syww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